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年第七期概览   

图片.png

图片.png

部分文章及其摘要

精准思维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 

摘要:精准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特质,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理应将精准思维融入教学,通过精准定位教学导向、精准供给教学内容、精准选择教学方法、精准评估教学效果,增强思政课教育主客体适配性、教学内容针对性、教学方法适应性、教学载体匹配性,将思政课教学推向精准化、科学化,实现思政课教学体系和教学能力现代化,开拓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局面。


关键词:思政课 精准思维 实效性


(杨叶平,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论析 

摘要: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型成为时代课题。话语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核心,亟需对其创新发展的方法进行探索。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面对丰富的话语资源,要用好“融通”的方法,充分挖掘利用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多样的网络话语资源和丰富的国外话语资源,促进话语内容与话语系统内外部的物质交换,奠定话语内容创新的基础。要用好“转化”的方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纳入优秀网络话语表达、嵌入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构建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内容 融通转化


(杨怀川,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大中小学传承雷锋精神的一体化路径

摘要: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学校传承雷锋精神具体路径有:夯实思政课程,统筹化推进大中小学传承雷锋精神;重视课程思政,协调化推进大中小学传承雷锋精神;整合教育资源,系统化推进大中小学传承雷锋精神;加强制度建设,常态化推进大中小学传承雷锋精神。


关键词:雷锋精神 文化传承 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学校教育


(刘美玲,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于生活理解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逻辑

摘要: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理解学生的生活及生活交往中的各种关系,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关键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理解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关系;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反思性,理解学生生活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最后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理解学生生活中旧我与新我的关系。基于生活理解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指向学生内在价值的建构,有助于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生活理解 交往关系 价值建构 实践逻辑


(石双华,北京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学院,讲师。)

思政课教学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摘要:构建面向未来的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能够发挥学科课程育人的特有优势。思政课在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要充分把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注重思想价值引领,聚焦科学思维培养,创新科学评价方式,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牵引下,优化改进“育天下人为才”的土壤,营造“得天下才而育之”的氛围,实现“聚天下才而用之”的伟大实践,形成“德智双育”的育人育才合力。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 拔尖创新人才 价值引领 科学思维 多元评价


(邓正立,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正高级教师。)

思政课“教学评一致性”范式建构

摘要:“教学评一致性”是考查思政课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基本遵循和依据。普通高中思政课教师应科学认知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本质及过程,整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与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要素,聚焦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建构以教学目标为起点和落脚点,以教学内容和教与学方式为支撑,以教学评价为导向的螺旋上升的教学体系,探索新课标背景下思政课 “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怎么样”的“教学评一致性”实践范式。


关键词:思政课 教学评一致性 范式建构


(季平,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研究员。)

地方红色文化助力政治认同教育

摘要:政治认同是中学思政学科首要且基本的核心素养。地方红色文化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拓展政治认同教育内容和创新政治认同教育方法具有重要价值。针对当前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政治认同教育存在资源运用不佳、科学规划缺乏和教育功利化等问题,需要从“讲理论”到“讲故事”嵌入思政学科政治认同教育,从“有意义”到“有意思”渗入学校活动政治认同教育,从“独奏曲”到“交响乐”推进全社会政治认同教育。


关键词:地方红色文化 政治认同 融入教育


(佘荩,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基于主题意义的综合探究课实施路径

摘要:主题意义教学是基于真实情境,围绕单元主题去建构、体验、反思学科价值的课堂新范式,是落实高中政治学科综合探究课型教学目标的有力载体。在主题意义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点—线—面”三个层面建构综合探究课的主题意义,并基于体验视域创设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知—内化—决策”主题意义,最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反思机制实现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内化与迁移运用。在对综合探究课主题意义的建构、体验与反思中,让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科核心素养真实落地。


关键词:主题意义 综合探究 建构 体验 反思


(陈永斌,浙江省瑞安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生命共同体理念融入思政课教学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命共同体理念的重要论述理论内涵丰富。在《道德与法治》以及《读本》教学中融入生命共同体理念系列主题,将习近平总书记生命共同体理念有机融入中学思政课教学实践,充实相关的教学内容并组织相对应的实践教学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守护自然、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等环保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开发学生潜能、驱动自主学习、融合校园教学实践等方法,有助于促进中学生对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认同、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帮助学生学会懂得保护生态环境,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生命共同体理念 生态文明观培育 教学策略


(刘振亚,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盐城师范学院教授;褚凡,江苏省靖江市外国语龙馨园学校,中学二级教师。)

“党的领导”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实践进路

摘要:“党的领导”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既是高中思政课的时代任务,也是高中思政课的使命担当。从理论逻辑看,高中思政课课程设置及发展历程与“党的领导”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通过对教材文本分析,可探寻出高中思政课与“党的领导”的深度耦合。从实践逻辑看,可将深度挖掘教材与“党的领导”之间的精神契合处作为“融入”的理论前提,将解读建党精神的内涵实质作为“融入”的重要抓手,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旨归,诉诸整合红色资源等要素,利用活动类课程,推动高中思政课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党的领导 高中思想政治课 历史渊源 建党精神 红色资源


(卫齐,辽宁省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中学高级教师。)

指向思维课堂的教材栏目开发与运用

摘要:教材既是教本又是学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不同栏目资源具有情境性、活动性和问题链等三大特点,开发教材栏目资源有助于思维课堂构建,促进学生学科思维发展。通过对教材栏目的发掘,尤其是对栏目情境进行柔化、活化和羽化等三化实践,构建具有两难性、思辨性、劣构性等问题情境,能有效引导学生运用学科思维解决不同情境中的任务链,促进学生学科思维品质和核心素养提升。


关键词:教材栏目 三化情境 思维课堂 道德与法治


(郎超文,浙江省杭州银湖实验中学,中学高级教师;麻芦娟,浙江省杭州银湖实验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考查思辨能力 彰显科学精神

——对浙江省选考逻辑模块高阶思维试题的分析

摘要:自新教材实施以来,浙江省政治选考逻辑模块的高阶思维试题中,客观题的综合性较强,注重分析与综合,涉及多方面知识和多种能力的灵活应用;主观题对于信息的提取、观点的提炼则提出较高要求,同时凸显批判质疑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 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深度掌握基本概念及规则,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增加对学生思辨性题目的训练,以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关键词:推理 分析 综合 思辨能力


(冯琪,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中华文化融入高考思想政治试题的考查理路

摘要:中华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刚毅有为的民族记忆,镌刻着极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智慧。近几年来,中华文化融入高考思想政治试题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趋势和特色。高考思想政治试题根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以中华文化融入试题为切入点,通过以点对点、以点串线、以线带面、以面扩体等方式综合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因此,系统审视中华文化融入高考思想政治试题的考查理路,有利于发挥好高考思想政治试题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反拨功能,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考 思想政治试题 中华文化 融入


(林炜,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大教学观”在高三政治阶段性复习中的运用

摘要:高三政治复习要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贯彻始终,“大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大教学观”注重“大单元”“大专题”和“大综合”复习的系统推进和多维衔接。教师要从“大单元”复习中厘清教学内容,把握初级阶段性教学目标;从“大专题”复习中探索教学方法,打通中级阶段性教学策略;从“大综合”复习中融汇情境题型,提升高级阶段性教学评价,帮助学生实现“初级—中级—高级”的进阶式复习,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大教学观 阶段性复习 系统教学 关键能力


(刘颖,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指向教师学习真实发生的研训一体模式探索

——以上海市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项目为例

摘要:研训一体是促进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思政课教师研训一体培训实践旨在集教研、科研、培训的力量,通过对“研”“训”功能与目标的重新定位,以真实问题为研训起点、以真实情境为研训场域、以真实交互为价值旨归,统合综效地推动教师学习模式革新,让教师的学习真实发生。以上海市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项目为例,从基于问题导向的诊断式研训分析,到基于教师主体的模块化研训课程开发以及基于持续发展的双线融合研训平台建设,可以初步构建指向教师学习真实发生的研训一体模式。


关键词:研训一体 深度学习 教师发展


(何茜茜,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俞慧文,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中学高级教师。)

让工匠精神成为思政课教师的灵魂养料

摘要:工匠精神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得到承继和发展,因而具有鲜明的社会制度逻辑。在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期,工匠精神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了灵魂养料。在技艺锻造层面,精益、专注、创新的精神内涵鞭策着思政课教师把握好教育教学规律,既要深入浅出把理论讲彻底以说服人,又要以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教学。在职业信仰层面,工匠对行业的虔诚与传承行业价值的情怀,激励思政课教师敬畏职业身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传播时代精神。新时代工匠精神让思政课教师岗位成为自我实现的职业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志业的统一。


关键词:工匠精神 思政课教师 职业技能 马克思主义信仰


(钟文静,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