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年第十二期概览

aca50591878da59773e31d84b6a2f7da.png2a3b244eb48b896cf529e50153adba50.png

部分文章及其摘要


构建一体化的青少年党史教育模式

摘要: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发挥党史教育的独特功能越来越重要。当前党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存在着概念化、理论化倾向过重,目标体系不完善,系统连贯性不充分,各学段不能完全有效衔接,应用性还不充分等问题。通过构建实践化、目标化、系统化、有机化、应用化的青少年党史教育模式,在大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有效融入党史教育,有助于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关键词:党史教育 思政育人 一体化


(张永缜,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加速社会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逻辑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帮助人们实现幸福美好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重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立足社会境况、把握社会的关键特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的真实情境深度勾连,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价值。现代社会的基本特质以加速的形式呈现,每个个体都呈现出一种普遍性的焦虑情绪,整个社会则显现出一种倦怠性的精神病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面向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帮助他们与他者形成回应、与自然构建关联,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需要促进个体与他者之间形成回应,帮助个体与周遭世界建立关联从而形成水平共鸣轴;另一方面以“两山论”培养个体与自然的共生意识,以“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唤醒个体与崇高价值的关联。

关键词:加速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 优化逻辑 幸福生活


(郑文栋,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等级评价推动思政课素养达成

摘要:等级评价是基于核心素养考查目的,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在综合考量核心素养影响因素基础上进行分层设计等级水平、等级描述、等级赋分和等级评价的综合性评价方法。在思政课素养达成中,等级评价能够较好体现学生全面素养发展的价值诉求,激发学生成长提升的自我评价的内在驱动力,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省察力提升。在思政课素养达成的实践理路上,要重视等级水平梯度性的科学划分,做好等级描述适切性的精准表达,凸显等级评价育人的效果呈现,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育人的课程理念。

关键词:等级评价 结构优化 素养达成 路径选择


(王庆军,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中学正高级教师。)


人工智能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融合路径

摘要:在教育改革与科技进步交相辉映的时代浪潮中,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赋能情境沉浸、模拟软件智驱思维深化、数据智慧领航精准评价等三大深度融合策略,着眼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助力思政课满足“教-学-评”一体化的时代需求。探索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旨在为思政教师提供教育教学创新的新视角,以期激发思政育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双向赋能效应,引领课程改革迈向新的深度与广度。

关键词:人工智能 初中道德与法治 教学融合 双向赋能


(杜海超,广州协和学校,中学高级教师;柯向华,广东省广州市第四中学花地学校,中学一级教师。)


基于单元整体设计的学生高阶思维培养

摘要:以新课标相关理念为依据,新统编教材相关内容为载体,学生思维发展一般规律为遵循,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既符合当前学科教学改革的需要,也契合当下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基于单元整体设计的学生高阶思维培养,聚焦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本质理解与思维品质的有效培养,通过向内收敛、向外扩展、向上跃升、向下扎根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更好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发散思维、迁移思维以及动态思维。

关键词:单元整体设计 道德与法治 高阶思维


(季燕,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高级教师。)


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初中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摘要: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全过程,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一项政治任务。融合教学不是在教学中简单陈述,而是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深入理解二十届三中全会核心要义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可以从深研课标、深挖教材、熟悉学情、融入热点等方面来融入。

关键词:二十届三中全会 课标引领 教材深挖 学情分析 时政融入


(李道强,山东省滨州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中学正高级教师。)


“学业质量标准”观照下的道德与法治

教学改进策略

摘要:学业质量标准将核心素养细化为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具有具体化和可测化的特点,是新一轮课程标准的创新之举,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对照学业质量标准,在教、学、评等环节中积极改进教学策略,通过制定以培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优化以丰富学生体验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形成以多维立体评价为依托的学生评价,最终让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关键词:学业质量标准 初中道德与法治 改进策略


(唐建荣,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堂的

目化实施

摘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堂,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情境为载体,以实践为路径。可将项目化学习法引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堂的项目化实施,让学生在项目活动中真正体会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实现从认知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通过项目化学习,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能激发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从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高中思政课 项目化教学


(柯常达,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厦门大学附属第二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逻辑思维教学中的政治认同培育

摘要:高中逻辑思维课程应当跳出纯粹逻辑规则教学的窠臼,体现思想政治的学科特点,以政治认同为统领,使学生学会纠正逻辑错误、捍卫真理,准确把握中国所在的历史方位。因此,逻辑思维教学应当关注课程育人功能,提升教学设计的思想立意,综合运用历史、国情、文化和国际等各类教学资源,通过相关核心问题加深思考,并在课后予以实践,使学生加深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与理解,最终实现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进阶。

关键词:政治认同 科学精神 逻辑与思维


(林伟伟,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中学一级教师;陈琳,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辽宁新高考政治试卷特点分析及启示

摘要:辽宁新高考政治试卷,与其他省份的高考政治试卷有共通之处,也存在很多自身的特点。分析辽宁新高考政治试卷的特点,有利于充分发挥高考改革的导向作用、示范作用,对于教师贯彻新课改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重点分析辽宁省政治高考试卷的结构、形式、内容、考查方式等特点,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辽宁高考政治 试卷特点 教考衔接


(张福连,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中学高级教师。)


初中道德与法治主观性试题的难度控制

摘要:试题难度是衡量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主观性试题的难度调控关系到整卷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命题实践中,可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主观性试题的基本要素及试题命制技术要求,以命题规划为原点,以真实情境为基点,以学科任务为锚点,以课程内容为落点,有效控制试题难度,从而提高试题的命制质量。

关键词:主观性试题 难度控制 道德与法治 评价效度


(刘粉莉,浙江省杭州市朝晖中学,中学高级教师;杨志敏,浙江省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中学正高级教师。)


2024年高考湖南卷第20题的大单元

教学启示

摘要:在高考试题的指引下反思、改进课堂教学,可以增强“教—学—评”一致性。2024年高考湖南卷政治试题第20题巧构“大情境”、提出“大任务”、合化“大知识”,启示我们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要创设立意高远、素材典型多样、结构有序巧妙的情境,要善于提出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学科任务,要生成融合贯通、可以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科知识。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大单元教学情境任务知识


(付延发,江西省兴国平川中学,中学高级教师;王青,湖南省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一级教师。)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港澳台学生

国情教育创新实践

摘要:国情教育创新实践旨在提升港澳台学生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为港澳台学生提供深入了解内地现状与发展的平台,从而将个人成长成才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发展大局。鉴于当前国情教育存在培养体系不完善、实践活动不足、忽视学生学习和心理特征等问题,为维护总体国家安全,需要从“内”与“外”两个角度出发,构建内外双驱式的粤港澳青少年国情教育教学体系,提供全面的培养计划、兼具体系性及多样性的课程内容。

关键词:国情教育 港澳台学生 总体国家安全观 内外双驱式


(郭侃俊,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金弘迪,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助理。)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素质思政课

教师队伍建设

摘要:劳动者作为新质生产力构成要素,具有主体性、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关键特征,是引领、支撑、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思政课教师作为新型劳动者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自身也要以新质生产力为目标,努力实现高素质专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应从优化培训工作、树立成长心态、搭建智能平台、完善发展机制等实践进路出发,全面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夯实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思政课教师 队伍建设 实践进路


(费萍,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以AI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度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的根本变革。教师是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直接关系着思政课教学的数字化转型进程。AI时代,思政课教师要以技术赋能“六要”落实,全面提升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应对时代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落实好“六要”要求。

关键词:AI技术 落实“六要” 教师专业素养


(李寒梅,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赵冰清,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