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文章及其摘要
师生共同体视域下思政课育人功能优化
摘要:师生共同体是共同体这一概念在教育领域的拓展与应用,作为稳固而有序的有机结构,更加贴近师生关系的本质,并在多维度上延展了思政课育人的方式和路径。在共同的知识建构、亲密的文化氛围、互塑的成长过程中,思政课达成了铸魂育人和双向互育的“大”课堂之作用。基于师生共同体,重新审视思政课铸魂的双重性、师与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拓宽思政课的心理、教育、社会空间,对于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作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师生共同体 思政课 协同育人
(贾兴荣,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以教研衔接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摘要:一体化教研是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效的重要引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通过聚焦内容、目标、方法和评价的有效衔接,并对之开展系统的教学研究,实现教研与教学的有效对接。一体化教研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学段衔接意识和能力,切实增强各学段思政课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衔接性,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一体化。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思政课 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
(俞优红,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中学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
一体化视域下的思政课哲学模块教学
摘要:高中和大学的思政课哲学模块教学面临双重困境:一是高中学生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大多知晓,但缺乏深入理解,未能实现知识向素养的转化;二是由于大学与高中教材在哲学模块主要知识点设置上存在重复,导致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果不佳。在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原则下,根据学段学情,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的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融入高中和大学思政课哲学模块教学,可有效增强教学内容的深刻性和丰富性,避免两学段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有助于奠定学生理论基础、拓宽学生理论视野,进一步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思政课一体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政教育
(扈继增,金陵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吴冬冬,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指向学科关键能力培育的教学评价设计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评价设计是教学设计链条上的关键环节,其上连教学目标下接教学任务与活动,既是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具体化和量化,又是学科关键能力生成与增值的逻辑起点。从优化思政学科教学评价目标、统整评价内容、研制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式四个维度,探究指向学科关键能力培育的教学评价设计策略与路径,可以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赋能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能力的生成与发展。
关键词:关键能力 教学评价 设计理路 评价育人
(向颖,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教学评”一致性的基本逻辑及教学应用
——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为例
摘要:“教学评”一致性反映了课程思维的本质要求,能很好地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有利于矫正现实教学中教、学、评脱节的困境。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厘清“教学评”一致性的基本逻辑,细化素养导向的教学路径和测评路径,从制定素养培育的学习目标出发,组织学习内容,创设情境任务,规划学习活动,嵌入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追求与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 基本逻辑 教学应用 实践启思
(刘玉芸,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龙都初级中学,中学正高级教师;王小叶,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中学正高级教师,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
大概念视域下的生态文明跨学科教学
——以“建设美丽中国”为例
摘要:大概念视域下的生态文明跨学科教学,要培养学生实现学习的高通路迁移,提升学生解决现实生活复杂问题的能力。首先,提炼学科概念,搭建跨学科生态文明知识结构;其次,基于知识结构,刻画跨学科生态文明层级目标;再次,锚定层级目标,创设跨学科生态文明系统情境;最后,围绕系统情境,研制跨学科生态文明进阶问题。
关键词:大概念 跨学科 生态文明教学
(陶爱翠,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东实验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基于价值体认的实践性议题式教学
摘要:价值体认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道德学习的应然样态,也是个体价值建构的重要机制,其生成具有自主性、层次性、交互性、发展性等特点,对提高价值辨析能力、塑造正确价值观念、促进知行合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实践性议题式教学与价值体认相互契合,后者是前者的核心导向与关键依据,前者是后者的重要途径和深化平台,两者共同指向立德树人。因此,基于价值体认的实践性议题式教学是促进知行合一、发挥思政课程育人价值的有效路径。其教学进路包括链接实践经验、强化价值体验;展示辨析任务,展开价值澄清;引导评价决策、引领价值选择;促进迁移反思,推进价值认同;指导课后实践,指引价值践行等。
关键词:价值体认 实践性议题 议题式教学 知行合一
(许贵珍,江苏省南京市科利华中学,中学正高级教师。)
数字技术融入高中思政课
摘要:高中思政课教学在数字时代加速到来的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应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与评价方式,有机融入数字技术。为此,思政课教师可以将数字理念作为教学素材,扩充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数字”理念的认知;将数字技术作为学习手段,拓展多元活动形式,理解数字技术应用的关键;将数字技术作为评价工具,实现动态多维评价。数字技术赋能高中思政课,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的时代感与亲和力,提升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能,增强评价与指导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数字时代 高中思政课 技术赋能 数字素养
(郁露,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二龙路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任务驱动的大单元教学
摘要:有效的任务驱动是落实大单元教学的重要途径。开展大单元教学,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坚持教学评一致性,加强教材文本解读以提炼单元教学的主题意义;确定适切的单元教学目标,整合单元的任务性内容;关注学生真实生活,创生任务情境和组织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总结反馈,落实基于评估证据的评价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 任务驱动 单元主题 真实情境 评价反馈
(刘桂龙,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馆校“在地化”的大思政育人实践
摘要: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实效。馆校“在地化”的大思政课创新实践,通过构建馆校协同平台,整合场馆资源与课程内容,为大思政课的创新实践提供前提保障;依托馆校协同平台,创新“老物件·新议题”的教学样态,通过提炼老物件中的文化精髓,结合现实问题设计教学情境,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有机衔接;创建“五色四星”成长评价体系,从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设置四级进阶指标,由多元评价主体通过全过程动态评价及时反馈学习成效,以教学评一体化发展激活学生成长的内驱力。
关键词:馆校协同 大思政育人 在地化教育
(黄珍,浙江省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高级讲师。)
基于事实逻辑的开放性试题解题策略
——以2024年高考山东省思想政治试题第19题为例
摘要:开放性试题以材料情境作为载体,设置恰当的设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科素养。作为高考的典型题型,开放性是其典型特征,试题难度较大。基于事实逻辑的问题解决策略就是从材料情境和设问的事实本身出发,把事实作为出发点进行推理分析,是解答开放性试题的基本出发点。开放性试题的解题过程中,立足设问的具体要求、依据材料情境的具体事实、基于事实逻辑进行“破题、解题、答题”,能更好地分析出符合设问要求、符合材料情境的答案。教师在教学和备考中要建构以问题为导向、事实为主线、逻辑思维为核心、知识为支撑的问题分析思路,逐步提升学生解答开放性试题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事实逻辑 开放性试题 关键能力
(王旭鑫,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例谈活动探究题命制的五个维度
摘要:活动探究题是河南省道德与法治中考的重要题型之一,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价值。命制活动探究题应系统把握的五个维度:一是坚持素养导向,注重评价效度;二是坚持贴近生活,葆有育人温度;三是坚持学科融合,兼具知识跨度;四是坚持活动创新,激发思维活度;五是坚持循序渐进,呈现任务梯度。
关键词:活动探究题 试题命制 素养导向 评价育人
(杨仕保,河南省郑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中学高级教师;李春燕,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河南大学附属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思政课教师专业生长的“着力点”
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广大思政课教师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素养课堂为平台,以“六要”为职业标准,厚植教育情怀,笃行教育家精神,以个人的专业生长为突破口,着力在认知、课堂、培训、读书和反思五个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不断丰富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关键词:专业生长 课堂实践 读书培训 教学反思
(刘洋,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助理研究员。)
成长期教师“扇形”研修模式探析
摘要:“扇形”研修模式是基于成长期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定位,立足研修实践,总结提炼的一种教师研修框架。该模式在精准定位成长期教师专业发展起始点的基础上,以新课改为主线,设计开发理论课程线与实践课程线“双线”课程,涵盖课改前沿、课堂实践与专业发展三个模块。着眼于成长期教师“准骨干”特质,借助反思与搭台扩大专业辐射面,从而形成“一点、双线、扇面”的研修机制,助力成长期教师实现突破与跃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成长期教师 “扇形”研修模式
(郝国强,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