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文章及其摘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逻辑进路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打通理论到实践的逻辑链路,确定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之间的有效衔接点位。需要借鉴思政课实践既有经验,用好思政课实践平台,创设个性化实践平台,拓展关联性实践平台。需要在探索形成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拓展实践赋能主阵地,形成常态运行机制;搭建实践教研新平台,形成多维并进机制;打造实践品牌强矩阵,形成示范带动机制;优化实践评价大体系,形成评价激励机制。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思政课 社会实践 机制优化
(张亚,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政治工作系,教授,北京市党的建设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重塑数智时代的劳动教育新形态
摘要: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人们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日益深化,劳动教育亟需克服与数智技术的外在结合,注重培育劳动主体以技术物、数码物为对象的全新实践感觉,推动劳动教育与时俱进。为此,应立足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技术观,明确劳动作为人与生存条件相互塑造的对象性活动的本质,充分理解劳动教育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人才的时代任务,确保劳动教育能够基于劳动新形态调整内容,立足多样化的社会空间拓宽开展渠道,正视不同形态劳动的关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智时代 劳动教育 综合育人
(郭子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孟蕊,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红色文化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三重逻辑
摘要: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理论来源、目标追求、内容呈现、领导主体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把红色文化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意义深远、科学可行,有助于继承优良传统,促进民族团结;有助于抵制错误思潮,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回应时代诉求,助力民族复兴。我们要努力做到在教学内容上把握融入点,在文化浸润上找准着力点,在阵地建设上抢占制高点,在舆论宣传上排除风险点,推动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铸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助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
关键词:红色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价值逻辑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
(石家松,福建省南安市诗山中,中学高级教师。)
新时代民族地区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实践
摘要:推进新时代民族地区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应在把握爱国主义教育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紧扣民族地区的鲜明特点,从一体化目标、教材、师资、方法等多个维度纵深发力。要立足于小学、中学、大学阶段的不同特点,构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内核的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目标体系;要统筹编写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地区教材、校本教材,打造深度融合地域特征与时代精神的教材体系;要以走出去、引进来、连起来为抓手,培育兼具文化自觉与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要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为原则,创设精准对接教育对象的方法体系。
关键词:民族地区 爱国主义教育 大中小学一体化
(张健豪,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重大主题教育嵌入思政课程的核心向度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例
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将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重大主题教育是国家事权,作为重大主题教育重要内容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新的理论形态和纲领。嵌入是一种主动性模式的重构和内在机制的融入,可在系统上从散点植入走向统筹推进,在内容上从核心要义走向学科观念,在语境上从意识形态话语走向学生话语,在方法上从理论主题走向成长议题,在空间上从学理逻辑走向学科实践,从而探寻与培育时代新人目标相契合的逻辑理路。
关键词:重大主题教育 习近平文化思想 统筹推进 学科观念 成长议题
(黄伟,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中学,中学正高级教师。)
《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探索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出要使教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努力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基于此,课堂教学需紧紧围绕“一体化”,抓住目标、情境、任务、评价四个要素,构建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样态。以目标为统领,有机统整教学和评价,从三维割裂走向多维共享的素养目标、从零敲碎打走向整体有序的真实情境、从低阶任务走向进阶任务的核心问题、从疏于目标走向基于目标的可视评价展开探索,实现素养目标、真实情境、核心任务、可视评价的一体贯通,推进新时代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教学评一体化 素养立意 内涵式发展
(曾夏凤,台州学院,中学正高级教师;胡力帆,杭州市上泗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思政课积极评价的实施路径
摘要:积极评价基于积极心理学,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深化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主要原则相契合,强调以人为本,专注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从积极评价的内涵视角,揭示思政课积极评价为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服务,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探寻思政课积极评价的实施路径,具体包括:重塑评价理念,从“看见才相信”到“相信才看见”;重整评价目标,从“单一的知识”到“积极的品质”;重置评价任务,从“固化的结论”到“过程的激励”;重建评价量规,从“短视的定性”到“持续的生长”。
关键词:积极评价 积极心理品质 评价量规
(刘文慧,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法律与生活》的法治育人进阶
摘要:高中思政课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担负着学校法治教育的主要任务。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的教学可以实现法理知识育人—法治情境育人—法治实践育人—法治情感育人的进阶。具体来说,根据高中阶段法治教育教学目标,夯实法律知识;教学实际中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实际调查、实践活动等方式,创设情境,运用法律知识;通过阐释如何立足生活,解决实际法律问题,形成法治思维;最后,重视法律思想原则的重要性,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升华法治情感。
关键词:《法律与生活》 法治教育 育人进阶
(杜莹莹,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满城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实践路径
摘要: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是融通学科核心素养、面向学生未来心智建构的重要学习方式。实施道德与法治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应以“聚焦热点激趣,任务驱动启思,具身体验践行,价值引领育德”为实践路径,立足学生未来发展,设计适切项目主题,打破学科壁垒,综合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学科素养的融合性、德育活动的实践性,跨学科整合资源,促进学生知识运用能理解、技能发展会迁移、思想行为可转化,实现涵育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 项目化学习 素养融合 协同育人
(石爱平,江苏省南京东南实验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启思导行”栏目教学
摘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而设计的“启思导行”栏目,是落实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有效抓手。思政教师依据“启思导行”的特征,通过有效拓展学习的精神、人文和育人空间,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加强整体规划以凸显系统思维,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以推进任务性活动,坚持守正创新以优化运用方式,加强评价反馈以促进实践跟进,有助于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核心素养 启思导行 整体思维 守正创新 评价激励
(潘奕峰,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思政课的多元融合案例教学
摘要:基于教学实践经验,将多元教学法有机融入思政课的案例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自主性,强化思政育人实效。思政课多元融合案例教学以更新教学理念为先导,依托教学资源的深度优化与整合,通过创新融合教学方法、聚焦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的双轨驱动,辅以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形成理念-资源-方法-实践-评价的完整育人闭环,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路径。
关键词:思政课 多元融合 案例教学 创新优化
(王芳,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素养导向测试分析的跟进式教改策略
摘要:学生在素养教改中的表现情况以及教与学如何改进才有效,需要以素养学科测试为依据进行剖析与反思。针对素养测试中学生表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教改为连接与提质,以学试为过程与展示,以测评为导向与驱动,通过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力的教学评一体化,不断推动道德与法治素养教改向纵深挺进,从而出色完成立德树人、知行合一育人使命。
关键词:素养导向 测试分析 教改策略
(黄桂红,江苏省南京市宏运学校,中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角色代入类试题创新表现性任务评价
摘要:角色代入类试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中通过表现性任务考查学科核心素养的创新尝试。这类试题具有情境设置的挑战性、角色设计的多元性以及素养考查的综合性等显著特征。这类试题不仅搭建了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桥梁,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同时也为教学模式的创新转型提供了重要契机。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创设沉浸式的课堂情境、设计知行合一的实践任务、构建跨模块的问题解决框架、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等方式搭建平台,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代入角色,培养兼具理性思考能力与社会担当的现代公民。
关键词:高考试题 表现性任务 角色代入类试题
(韦玉芳,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闭卷纸笔测试对试题命制的影响
摘要:“闭卷+纸笔”的测试因组织便利、适应面广等优势而成为高中教学质量检测或高校人才选拔的主要手段。闭卷带来的时间、空间、资料限制叠加纸笔试题偏重认知、呈现单调、纸笔作答等局限,影响测试目标与试卷结构的布局、限制试题情境与呈现方式的类型、制约学科知识与评分标准的确定,极大牵制着试题命制改革中增强开放性、改变相对固化形式的要求。分析闭卷纸笔测试的局限及长期固化产生的弊端,探讨优化命题的思路方法,是提升整卷测试效能的现实要求。
关键词:闭卷纸笔 试题命制 测试目标 试题情境 评分标准
(刘沛新,广东省广州市第二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联动机制
摘要: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导主体,处理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联动这个关键问题是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一体化意识培育、教研协同、师资联合培训、教育资源共享、数字技术赋能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通过构建教师一体化意识培育机制、教师教研协同机制、师资培训联动机制、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和数字技术赋能机制,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关键词:教师联动机制 思政课 一体化
(赵子林,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家型思政课教师的成长之路
摘要:教育家是思政课教师成长的职业榜样,教育家精神是思政课教师成长的精神源泉。基于思政课教师职业的生涯规划、职责任务、支持保障三个维度设计教育家型思政课教师的培育思路,体现了以理想信念和弘道追求赋能专业理念、以育人智慧和躬耕态度赋能专业知能、以乐教爱生和甘于奉献赋能专业服务、以言为士则和行为世范赋能专业行为的培育机理。依据培育机理,通过打造宣传矩阵、加强精神阐释、落实举措保障、开展专项培训,推进以认知引领专业理念、情感引领专业知能、意志引领专业服务、行动引领专业行为的系统化路径,培育教育家型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 专业成长 培育思路 结构要素 实践路径
(宗钰,徐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