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思想政治课教学》2025年第一期概览

f8c70fa5bedac79fdc2ed8d2bbd6af3b.jpg图片


屏幕截图 2025-04-07 162140.png


   

情感育人赋能思政课教学


 

摘要:情感育人赋能思政课教学,既是增强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诉求。情感育人赋能思政课教学,能够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培育学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还能够提高课堂实效性。情感育人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教师专业素养与情感素养不平衡、教育环境有待改善、教学资源不足、学生个体差异显著与注意力分散。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育人的正向赋能效应,提升情感育人素养、优化情感育人策略、整合情感育人教学资源,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 情感育人 情感维度 实践逻辑


(赵林林,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记忆之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以义务教育阶段思政学科为例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它担负培养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然而义务教育阶段思政学科教学中,由于亲历者体验缺乏、连续性终断、代际差异等因素,学生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难以唤醒自我认知、身份认同和情感。义务教育阶段思政学科形成有形、有感、有效的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策,记忆之场是一个可行视角。关注空间之场,营造“有形”教育环境;关注仪式之场,丰富“有感”教育内容;关注功能之场,强化“有效”实践及评价,让学生从空间、仪式、功能记忆之场中,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记忆之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场域


(杜锐,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中学部,中学高级教师;刘大伟,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基于课型整合的单元教学设计

——以“珍爱我们的生命”为例

摘要: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使用后,单元教学再次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议题。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基本课型开展教学仍是课堂常态。对基本课型进行重新定位与整合,进行单元闭环教学,可以实现知识的结构化意义建构,促进学生思维与素养的发展。基于课型整合的单元教学应坚持进阶性教学目标、结构性教学过程、一致性教学评价设计,通过不同课型间的有机协作实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单元教学育人效果。

关键词:单元教学设计 课型整合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周晋阳,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博士生;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摘要:通过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着力探索的教学实践方式。坚持整体性教学,树立整体知识观,清晰被“误读”的议题脉络线;树立整体议题观,优化被“错位”的问题情境体;树立整体学能观,激活被“遮蔽”的生命能量场;坚持整体教学观,赋能教学评价链,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来审视和整合教学要素,助力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提质增效。

关键词:议题 整体性教学 高阶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


(沈育生,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思政课如何渗透世界遗产教育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教学为例

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应该在渗透世界遗产教育方面有作为、显智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权出版了中文版《世界遗产与年轻人》一书,强调“世界遗产的未来掌握在今天和明天的年轻人手中”,并详细介绍了世界遗产教育的四种重要方法。思政课在渗透世界遗产教育时可以灵活运用这四种重要方法,即实施形象化教学,让世界遗产教育更“可亲”;参观世界遗产地,让世界遗产教育更“可敬”;组织好角色扮演,让世界遗产教育更“可爱”;开展好网络交流,让世界遗产教育更“可行”。

关键词:世界遗产教育 新教材 主题教育 实践教学


(周问奇,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史政一体化的主题化场域教学

摘要:史政一体化教学要互联教学资源、互换教学场域。通过赓续红色精神,突出“四史”场域优势,筑牢学生的理想信念;凸显家国情怀,展示“地方史”场域特色,引领学生的政治认同;弘扬优秀文化,探秘“文化史”场域智慧,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素养,实现由微小及广大的辐射式学习,让史政一体化教学在不同场域交融中更加生动、更加鲜活。

关键词:史政一体化 跨学科育人 场域教学 大思政课 核心素养


(刘颖,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

摘要:新时代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长效机制,融入红色文化资源是关键一环。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不仅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容,还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与亲和力,促进了思政教育的系统性、连续性和针对性,同时对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精炼红色文化资源、深挖思政教材内涵、革新思政教学模式、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完善评价激励体系等,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深度融合,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 大中小学思政课 一体化建设 创新路径


(黄娟,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马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雅礼丁江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革命传统教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以“长征精神”为例

摘要:在跨学科主题“长征精神”的引领下,积极探索跨学科革命传统教育协同育人的课堂实践,通过跨学科学习促进学生的跨学科理解。首先,要从学科中寻找到主题层面的可跨点,站在学科协同育人的角度进行学科整合;其次,通过逆向教学设计靶准育人目标,明确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再次,围绕跨学科主题层层推进学习任务,将目标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最后,用多元评价的方式评定育人实效,形成跨学科评价的育人合力,为革命传统教育及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提供一条创新路径。

关键词:革命传统教育 跨学科主题学习 长征精神 协同育人


(王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安徽省太和中学,中学高级教师;李飞,安徽省太和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城市历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

摘要:城市是文化的灵魂,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引导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课程开发要注重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善用“大”资源,凝聚“大”合力;教学活动要依托城市历史文化探索多元化教学方式,让道理沉浸在故事里,让学生走进历史文化中。教育过程要助推城市历史文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历史沉淀与现实情感的互融共通,拓展教学认知与育人特色的文化视野,自觉承担文化使命。

关键词:城市历史文化 思政课 课程开发


(刘颖,河南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玉森,河南省郑州市第七初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思想政治学科高考证明题的基本特征与

解决思路分析

摘要:证明题是近年来思想政治学科高考的重要题型,但是它的特点、类型及解决思路等重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研究者应有的重视。思想政治学科证明题包括已知理论条件明确型证明题和已知理论条件不明确型证明题。构成思想政治学科证明题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最终判断的明确性、最终判断证明的过程性或推理性。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的实际特点,借鉴数学学科的思想方法确认和研究思想政治学科证明题,能够创新对思想政治学科考试评价及其课堂教学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

关键词:证明题 逻辑推理 科学精神


(陈友芳,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港澳台教材综合研究基地副主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

等级考文化试题的情境化特点及教学启示

摘要:情境化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考试采用的基本考查路径。2024年等级考文化试题充分体现了试题情境化的特点,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深入理解试题情境创设的立意和方法,并主动进行教学变革,开展情境教学,将知识、任务和情境有机联系起来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思考文化现象,提升文化理解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等级考 文化试题 情境 教学启示


(石芳,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云峰,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素养导向下的项目化试题命制

摘要:项目化试题通过构建真实情境、提出深度问题以及设计创新性作品,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它能充分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导向功能,与新结构教学评框架中学习结果质量要素保持高度一致,是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以一道中考道德与法治的项目化模拟试题的命制为例,从四个维度探讨项目化试题设计的可行性路径:融合核心素养、明确测试目标;选取适切项目、创设真实情境;整合测试内容、结构测试任务;构建评价体系、实施多样评价。

关键词:新结构教学评框架 素养导向 项目化试题


(陈海洲,江苏省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中学高级教师。)

例谈模块融合类主观题的特点及应对策略

摘要:新课标、新课改、新高考,对考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近年山东卷、北京卷等模块融合类高考题,从理论支撑、教材联系、试题情境三个方面分析模块融合类主观题的特点,进而从加强教材知识的结构化整合、编写模块融合类时政热点拓展材料、专门的思维训练等方面阐述应对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核心素养,实现科学备考、立德树人。

关键词:模块融合 理论支撑 试题情境 应对策略


(郭宗帅,山东省诸城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思政课教师如何进行“守诚信”教育

摘要:“守诚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在中小学思政课中加强学生“守诚信”教育,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对于学生品德修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立足新时代育人要求,思政课教师有效开展“守诚信”教育,应做到四个方面:一是行为世范,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二是遵循规律,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有的放矢;三是与时俱进,彰显传统诚信内容的当代价值;四是建构情境,激发学生守诚信的主体活力。

关键词:守诚信 中小学思政课 实践创新 价值观教育


(袁鑫,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

名师领航同上一堂课

摘要:为有效推进“双减”“双新”落实,促进教研共富,浙江省乐清市初中推行“名师领航同上一堂课”同课同构活动。在实施中全面架构,聚焦主题,按需而定,按研而定,按势而定,建立县-学区-校三级联动教研机制。在成效上全域一体,三面联带:师、校、区多维打通,一个人带动一个教研组,一项活动托举一所学校,一个项目盘活一个区域,从而形成一个全域、全学科、全学段的全程跟进过程。通过前后、上下、纵横全方位立体式的建构和操作,融区域教研、校本教研于一体,温度、深度、广度和效度兼具,开辟了区域教研提质增效的新路径。

关键词:同课异构 名师领航 区域教研 校本教研


(林雪微,浙江省乐清市教育研究培训院,中学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