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生活还是理智生活——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疑难与孟子回响 | 周星哲 吴童
【摘要】自足概念作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幸福的准则,引起《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幸福观的文本不一致性问题。评论家们就这一问题争论激烈,莫衷一是。在理论层面,包容论与理智论之间存在文本解读冲突;在实践层面,德性生活与理智生活之间存在选择难题。厘清自足概念所针对的三种不同主体,即目的、生活与活动,可以解决这种文本不一致性问题。然而,自足概念所引发的追寻幸福的实践生活选择难题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内部难以解决。借助孟子学说的选言判断方案,特别是其中“独善其身”和“兼善天下”的辩证关系,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疑难可迎刃而解。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自足;幸福;实践生活;孟子
【作者简介】周星哲,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讲师;吴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
何为元规范性?| 黄宇驰
【摘要】“元规范性”近期成为规范性研究的热门话题,反映出哲学对规范性基础问题的前沿思考。元规范性探究发展了元伦理学的二阶架构和概念分析,通过跨领域的比较性研究和多面向的规范性要素分析,突破传统理论解释规范性的局限性。为了更直接、深入地分析规范性本质,元规范性探究倾向于在规范性事实或属性、规范性关系、规范性态度等具体维度之上的更高维度考虑规范性,避免了对规范性的消极解释和对规范性层级的混淆,并将“规范性是什么”的问题转化为规范性系统的内在结构问题及实践理性如何协调众多规范性系统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元规范性;规范性;元伦理学;元规范性问题
【作者简介】黄宇驰,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生
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观 | 吴向东 王琦琪
【摘要】价值观是制度的灵魂。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团结、民主、和谐不仅是其本质属性,也构成其价值观基础。团结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基石,根植于中国的政治实践和文化土壤,意味着政党对共同利益即人民根本利益的自我认同,并形成思想共识和共同目标,采取共同行动。民主则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核心,它源自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在新时代体现为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实践。新型政党制度旨在通过协商民主的机制,践行人民民主的真谛,以广泛的民主参与和对话协商,促进共识与公意的形成。和谐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目标,是团结与民主共同追求的至高境界,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这一目标旨在促进政党间和谐共处、各政党在国家政权中有序合作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均衡治理,推动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正是这三大价值观共同形塑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精神品格和内在气质,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关键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价值观;团结;民主;和谐
【作者简介】吴向东,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教授;王琦琪,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生
自由: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 | 赵志鸿
【摘要】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自由都是人们的基本价值追求。但受所处时代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同社会形态对自由的具体类型追求有所侧重。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提出“自由人联合体”概念,强调自由个性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归并贯穿其理论始终。自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之一,社会主义自由的实践在历史发展中经历着诸多坎坷甚至遭遇过巨大的挑战。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包含着对自由的艰辛探索和实践过程,取得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夯实自由实现的物质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重视各领域的自由相辅相成,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关键词】自由;社会主义;自由人联合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赵志鸿,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管理部助理研究员
孔子仁学体系中“慎独”理念的形成 | 白宗让
【摘要】作为原始儒学修养论之核心理念,“慎独”在传世文献与新出土文献中多次出现。学界一般认为“慎独”属于孔门后学之创发,忽视了其与孔子思想的关联。从文本来看,与“慎独”关系最密切的《大学》《中庸》都和孔子有关,这两篇的思想主旨在《论语》中已现端倪。新出土的儒家类文献,如简帛《五行》、上博简《孔子诗论》、安大简《仲尼曰》,证实“慎独”确实来自孔子。“慎独”理念的形成在孔子学说中有两条线索可循:一是仁学长期向内求索的结晶;二是孔子晚年本体思维的确立。明确“慎独”与孔子仁学的内在联系,有助于从更加整全的角度理解原始儒学修养论。
【关键词】慎独;仁学;孔子
【作者简介】白宗让,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助理教授
郭象命论分解——“命非己制”与“致命由己”如何同时成立 | 潘子萱
【摘要】对郭象命运论的诠释需要兼考当前并存却具张力的两份史料,即直接来源于郭象庄注的“命非己制”说和史料有所侧写的“致命由己”说。以上两说并立对郭象命运论的合理性不构成威胁,而是应视之为该理论的不同面向并将其相参合。在论“命非己制”时,郭象并未主张将命作为神秘强力的外在对象,而是将其还原为独向主体敞开的认知现象,“致命由己”则进一步点明命能且仅能由主体建构生成。这是郭象玄学本末相兼、外内相冥的根本立场在命运论领域融贯的衍发,为人的主体性辟出了运行空间和绝对责任。这一立场及其所致结论与放任顺随的安命论有显著差别。
【关键词】郭象;命运论;命非己制;致命由己
【作者简介】潘子萱,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生
理性的神秘主义与时间问题——以黑格尔哲学和佛教禅宗为例 | 李健君
【摘要】黑格尔哲学和佛教禅宗都有涉及神秘主义的内容。对于黑格尔而言,“神秘的”是“理性”;对于佛教禅宗来说,“神秘的”却被领悟为“日常生活”。黑格尔哲学和佛教禅宗所揭示的神秘是有理性特质的,即它们都是理性探索的结果;二者也都面临了言说神秘的困境,这种困境根源于时间性生存和无时间性的神秘体验之间的张力。黑格尔哲学与佛教禅宗虽然使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但它们都可以被视为言说那本不可言说之神秘的努力。神秘主义者充满智慧和慈悲,生活在时间性与无时间性的“居间”状态之中。
【关键词】神秘主义;时间;黑格尔;佛教禅宗
【作者简介】李健君,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普兰查斯论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 徐克飞 李心怡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法律理论界,法律实证主义者与新一代自然法学派展开了新一轮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法律事实与价值观念的关联问题。普兰查斯试图通过阐释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基本统一来克服事实与价值之间的矛盾,并以此作为客观标准来分析法的规范。他考察分析了法律事实中行为与目的的统一、自我与他者的统一以及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最终将事实与价值统一于人类实践活动。
【关键词】事实与价值;本体论;实践;事物的本质
【作者简介】徐克飞,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教授;李心怡,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
美德伦理学如何超越“利己”与“利他”——以麦金太尔的论述为中心 | 叶晴
【摘要】在现代道德哲学中,道德在某种程度上被等同于利他主义,这就导致了直观心理上的利己主义与道德要求上的利他主义之间的矛盾。同时,相较于利他主义的道德立场,美德伦理学被认为是一种利己主义而受到批评。现代对利他主义的可能性的论证主要包括情感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进路,二者在今天也发展为道德理由内在论和外在论之争。但这两种进路实际上都无法证成利他的合理性,并陷入了无休无止的分歧。麦金太尔不仅意识到了现代道德哲学利他主义合理性论证的失败之处,而且指出了把利他作为道德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他认为利己和利他的区分来自现代的虚构,因为在古典美德伦理学的视域下个体善与共同善是统一的。由此,美德伦理学可以超越利己和利他的区分,为现代道德困境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利己;利他;美德伦理学;麦金太尔
【作者简介】叶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生
景观视域中价值美学的发展与可能 | 俞武松
【摘要】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特质的景观,在发展过程中与审美保持着密切且复杂的关系。在作为景观内容的审美和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中,彰显且强化了景观中的审美价值,从而为价值美学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实践的支持。当景观与经济(消费)结合后,更是从实践角度对“审美无功利”思想产生了挑战,进而为价值美学的发展和“接着讲”提供了现实的必要性和理论的可能性。
【关键词】景观;审美无功利;价值美学;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俞武松,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副编审
作为价值的关怀:当代女性写作伦理析论 | 尼莎
【摘要】当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从女性视角出发描述女性自身情感体验和现实需求的作品。女性情感常常借助关怀这一形式表现出来。关怀是关怀伦理学探讨的核心内容,同时也与中国传统女性写作文化天然相亲。将关怀伦理作为一种女性文学批评和价值分析的方法,借助其理论突出情感性、情境性及关系性的特点,可以概括出当代女性写作伦理的四重内涵,即关系自我、情感责任、柔性公正与共情联结,这四个方面共同完成了对女性作家主体性的构建,有利于促进当代女性写作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关怀伦理;当代女性写作;文学批评;写作伦理;性别研究
【作者简介】尼莎,哲学博士,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河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伦理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异化与行动——基于青年马克思、亚里士多德和阿伦特视角的考察 | 迈克尔·拉扎鲁斯 / 文 杨雷 / 译
【摘要】阿伦特通过区分“劳动”“工作”和“行动”,对马克思的劳动理论进行了批判性解读,认为马克思主张的劳动解放导致人沦为劳动动物。要回应阿伦特对马克思的挑战,需要考察包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穆勒评注》在内的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澄清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之间的内在关系,充分阐明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之间的本质区别。事实上,马克思所理解的劳动并非单纯满足生物需求的动物式活动,而是构建了人与世界相互关联的存在关系,也是人走向自由王国的前提。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亚里士多德;阿伦特;异化;行动
【作者/译者简介】迈克尔·拉扎鲁斯,澳大利亚迪肯大学阿尔弗雷德·迪肯博士后研究员;杨雷,哲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