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5年第1期概览

57692bd40bf5af4810231df5271cdcaf.png




商业与德性:亚当·斯密对商业社会的伦理辩护 | 李育书

【摘要】长期以来,商业社会受到了各种道德批评。斯密通过同情心确立社会的消极正义、发展个体的德性,通过考察社会历史表明商业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进步和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并批判古典德性的过时,最终回应了商业社会遭受的道德批判,论证了商业社会的道德意义。无论是斯密所揭示的个体之社会性维度,还是他所采用的历史性方法,都使得他对商业社会的辩护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当下,我们可以立足商业社会建构正义与规范,在发展市场经济、推动社会转型过程中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关键词】 商业社会;自私;同情;正义;德性

【作者简介】李育书,上海财经大学哲学系教授




共同价值的内在发生学——基于“共同情感”的反思 | 郑旭东

【摘要】 现代性的历史转型对社会中价值结构的形式本身提出了挑战。在现代性的地平线上,对价值的建构不应再依赖超越性的本原或根据,而是要重新寻找一种内在的发生学。借助当代斯宾诺莎主义复兴的资源,情感不仅仅被理解为主观的感受,而应被视为物质性存在交往中的感触变化。用情感的机制来解释共同价值的发生问题,主要体现出两个特征:第一,对共同价值的寻求本质上是对共同情感的寻求;第二,共同性不同于普遍性,它遵循着量的过渡而非质性对立的逻辑。由此,一种兼具理论解释与实践指向的、体现了唯物论和内在性的基于共同情感的价值发生学得以被勾勒出来。

【关键词】 共同价值;共同情感;斯宾诺莎;现代性

【作者简介】郑旭东,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讲师




论王阳明的经学诠释学——从《五经臆说》到“知行合一”的思想线索看 | 朱雷

【摘要】 在龙场悟道后,阳明所写的首部著作是《五经臆说》。据阳明自述,此书后来已被他焚毁。钱德洪在阳明死后,从废稿中检得残篇十三条。有学者从《五经臆说》残篇中解读出阳明之后提出的一些思想命题,尤其是“知行合一”之说,这恐怕凿之过深。阳明真正的经学思想不在《五经臆说》,而在焚毁《五经臆说》的举动中。在文本层面与朱子争辩,其实并未跳出朱子学“先知后行”的为学思路。唯有不务知解,切实修行,才符合“知行合一”的精神。在解经之风格上,阳明主张删繁就简,简易直截。在解经方法上,阳明则将解经由知识性活动转变为修行活动,认为“解经”实在于“解心”,明心才能明道,致良知才是通经。由此,经典诠释在阳明这里转变为一种修行实践,这才符合知行合一的精神。

【关键词】 五经臆说;知行合一;经典诠释;修行实践

【作者简介】朱雷,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讲师




道德共同体何以可能——基于天人关系视域下《易传》思想发微 | 赵敬仪

【摘要】  儒家哲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道德哲学,但孔子本身没有后儒那种形上学的德性概念。真正着眼于天人关系,将天道之善通过“继善成性”的方式下贯到人与天地万物的道德形上学肇始于《易传》。《易传》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共同体思想,主张“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各从其类”等“群”“类”的共同体理念,预设了“天道至善”的道德形上本体,在“感而遂通”的道德认识和“礼乐秩序”的道德实践中,构成了一个依乎天理流行、生生不息、和谐通泰的道德共同体,这对当下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易传;天人关系;道德共同体

【作者简介】赵敬仪,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副教授




时间与历史:休谟对“法”概念的再讨论 | 杨璐

【摘要】 关于“英国法”问题的思想史探讨,往往忽视了休谟对“法”的深刻思考。在16至17世纪西欧法权争议和法律理论演变的背景下,休谟继承孟德斯鸠的思路,批判笛卡尔式理性主义,摒弃法的意志论,强调“古老性”的合理性。他通过探讨法与习惯的复杂关系,指出法律的形成源自人类长期的经验与实践,具有高度的时间性和历史性,其效力依赖公共利益而非抽象的自然正义。休谟对古代宪章的重新解读超越了辉格党人的历史叙事,揭示了哲学家如何通过习俗和偏见而非纯粹理性理解实在,并通过不断的怀疑保持与日常偏见的距离,从而发现真正的原则。休谟的这一转变,为理解“英国法”问题提供了新的思想史线索。

【关键词】 法;理性主义;习惯;历史

【作者简介】杨璐,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论洛采《小宇宙》中的灵魂概念 | 李旻嫱

【摘要】 灵魂概念不仅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概念,而且构成了洛采哲学思想中的重要一环。洛采相信灵魂存在,他基于对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和唯灵论的哲学立场,在《小宇宙》一书中深入探讨了何为灵魂、灵魂为何存在、灵魂的性质和官能等问题,并在廓清了心灵与灵魂概念之间的区别后,引入灵魂概念来对身心关系问题作出解答。对于灵魂问题的研究最终要面向价值哲学,洛采强调了灵魂概念同有效性概念、价值概念之间的关联,由灵魂、有效性再到价值的讨论,旨在为走向价值哲学开辟道路。

【关键词】 洛采;灵魂;身心关系;价值哲学

【作者简介】李旻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主体性的分野——论海德格尔对康德人格理论的诠释 | 谈伟

【摘要】 依托对康德人格理论的诠释,海德格尔从近代主体性中引出其此在学说,以实现对主体性的实践转向。然而,海氏将康德先验人格归于传统存在论之下,忽视了其自发性存在的维度。而且,康德道德人格是身体性的自由行动者,它业已摆脱传统存在论的限制,其存在建制根植于近代的力量存在论之中,从而自身便构成另一种实践主体,无须借助此在学说克服其缺陷。这一结果能为省察启蒙主体性之困境与出路提供新的反思视角。

【关键词】 主体性;先验人格;道德人格;力量存在论

【作者简介】谈伟,德国哈勒-维滕贝格大学哲学系暨“欧洲启蒙运动跨学科研究中心”博士生




倦怠及其破解——韩炳哲论当代资本主义病症 | 姜逢禹

【摘要】 精神政治学代表人物韩炳哲从对福柯的继承和发展出发,重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和病症。他认为,在新自由主义影响下,当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转变为功绩社会。由于功绩社会的分裂化和碎片化趋势,个体被孤立性和超积极性所裹挟,只能被迫以不断自我剥削为生,这也导致倦怠这一当代资本主义病症的产生。而破解倦怠的关键就在于,认识到当代社会中共同体和他者在逐渐消失,以及人与人、人与共同体的联结已经被破坏的现象。为了重建人与共同体的关系,消除倦怠这一病症,韩炳哲提出建立倾听社会和坚持个人纯粹的内在性两种方式。尽管韩炳哲的思考有其时代价值,但他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并未关涉具体现实问题,也忽视了相应的社会经济基础,存在较大的理论缺陷。

【关键词】 韩炳哲;倦怠;新自由主义;自我剥削;共同体

【作者简介】姜逢禹,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生




科学的道德价值 | 古斯塔夫·贝洛 / 文 周星哲 / 译

【摘要】 科学与道德代表两种最高价值,二者如何衡量与协调,构成具有张力性的问题。道德和谐主义方案所预设的科学与道德之间的和谐既非先验地不言自明,亦非经验地得到证实。事实上,真理意志超越社会意志,科学精神独立于社会权威。科学与道德之间存有冲突之处,表现在科学精神中的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和普遍主义。与此同时,科学与道德之间又存有一致之处,表现在科学精神中的超然态度、理智真诚和自主精神。故此,科学与道德之间冲突的解决方案不应该是革命式的,而应该是逐步逼近式的。逐步逼近式解决方案包括区分思想领域和行动领域的分离方案以及促使道德趋近于科学的动态融合方案。科学的道德价值由此得到最高确认。

【关键词】 科学精神;道德价值;真理意志;社会意志

【作者/译者简介】古斯塔夫·贝洛(Gustave Belot,1859—1929),法国哲学家,任教于路易大帝高中,时任法国中等教育总督察;周星哲,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讲师




关于“财产所有的民主制”的研究述评 | 秦岭

【摘要】 “财产所有的民主制”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后福利国家”时代下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凸显,财产所有的民主制的历史与版本、其同正义原则的关系、相关的反驳与辩护及可行性分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总体而言,当前国外文献仍将政治自由主义、实质正义、性别平等、经济伦理等英美政治哲学热门议题作为研究的主要切口。相比之下,财产所有的民主制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潜在关联则成为激发国内研究兴趣的引线。在这一语境下,立足资本主义的当代发展分析财产所有的民主制设想的生成逻辑,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角度审视财产所有的民主制的主要策略,比照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对财产所有的民主制的诸种变体予以反思和评价,是未来国内研究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 财产所有的民主制;福利国家;正义原则;罗尔斯主义

【作者简介】秦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




京师规范性哲学国际会议综述 | 黄宇驰 马嘉昕

【作者简介】黄宇驰,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生;马嘉昕,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