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图文报道

2018“世界哲学月”系列讲座成功举办

  2018年11月8日至11月30日,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研究生会与哲学学院“爱智者协会”联合举办了2018“世界哲学月”系列讲座。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的6位著名学者主讲了六场学术讲座。

  在题为“哲学的危机”的开幕讲座中,中国人民大学张志伟教授从世界哲学日引入,主要从哲学的诞生;哲学的繁荣;哲学的危机三个方面进行讲解,引发我们对“在一个哲学貌似繁荣昌盛的时代何言哲学的危机?”问题的思考;张老师认为哲学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终极关怀的问题,亦即虚无主义的问题,植根于人的有限性与超越性的冲突,这应该是人类始终面临的永恒的难题。哲学的危机并不只是哲学自己的事,归根结底乃是人类文明的危机。

  在题为“真诚先于真理”的讲座中,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沈湘平教授从真理说起,引出庄子、韦伯、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们对真理的阐述。老师先提出问题:离开真理的日子我们该如何自处?随后给出一个简短的回答:真诚先于真理。点明主旨之后,沈老师提出三条启示:第一是反身而诚,以学为乐;第二是敬畏他者,尊重真诚的异己;第三是保有文化信仰,从思考者变为行动者;最后是心安理得,目标高远,继而笃定和沉静,沉入思考,继而有所得。

  在题为“从庄子到郭象——两种逍遥与两种自由”的讲座中,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刘笑敢教授从郭象说起,用一系列问题串起讲座的四个方面。第一部分是庄子——安命而逍遥;第二部分是郭象:足性而逍遥;第三部分比较了这两种逍遥;最后一部分阐述了柏林以及他的两种自由观。最后,刘老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庄子是超越无可奈何的既定境遇,追求精神的自在逍遥;郭象认为万物各自满足于自身性分境遇,从而感到逍遥自在;而柏林则是在特定范围内行动之可能性的自由。

  在题为“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临界点”的讲座中,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田松教授首先介绍了一下自身的学科背景,并且就人类生存面对的危机,提出了科学的救赎,即走出机械自然观的数理科学,走向生态文明;最后老师引用了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中的话作为结尾:野生的东西在开始被摒弃之前,一直和风吹日落一样,是极其平常而自然的。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

  在题为“‘道法自然’:理论困境与诠释取向”的讲座中,中央民族大学尹志华教授对现在流传甚广的一些主流的、关于“道法自然”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从诠释学开始讲起,介绍了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这三种诠释的方法,并且认为我们在理解《老子》中的“自然”概念时,不能只局限于“属性”或“状态”的层面;当老子表述其最高价值主张“道法自然”时,其所说的“自然”已上升为一个普遍原则。道遵循某种行为原则,而不是效法某种实体性的对象,或遵循某种非自身的属性,也就没有降低自身终极性的危险。

  在题为“价值判断与哲学思维的变革”的讲座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李德顺老师通过介绍价值论开始讲起,阐述了价值哲学诞生的过程,并通过戏剧表演讲述了关于价值的问题,并阐述了关于价值范畴的问题,认为其是一个具有相对性的尺度问题,相对于不同的主体与对象,标准是不同的。李老师从社会制度规范的问题阐述了关于价值范畴的理论,规范制定者需要引导人们做善良正确的事情,并且要对事情的不好后果承担责任。对价值的判断不能只停留在对象客体的上面,应该回归主体的行为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