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办的第九届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在西安举行。本届论坛由北京市东城区有学艺术文化交流中心、广东省罗浮山泰学学校承办,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西安高新第二学校协办。论坛聚焦“接续中华文脉 弘扬中国价值——传统文化与德育一体化”的主题,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交流观点。来自全国各地三百多名教育工作者参加了论坛。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原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书记韩震在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中指出,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根据民族根本坚守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的观念途径,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筑牢文化安全防线的重要举措。本次论坛以“接续中华文脉 弘扬中国价值——传统文化与德育一体化”为主题,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指示和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战略安排,回应了课改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方向,相关政策文件也提出将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体系,强调通过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实现系统有效的教育,接续中华文脉、弘扬中国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承载着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是德育的深厚土壤、丰盈资源、重要内容。同时,一体化建设为传统文化教育注入了时代精神与教育路径。它以系统设计贯通大中小学,以协同育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以课程、活动、实践、校园建设等多维度引领学生知行合一。传统文化因德育而焕发时代光彩,德育因传统文化而获得文化厚度与精神高度。当前我们正处于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阶段,如何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推进文化创造,在传承中华文明中促进文化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承担着神圣而艰巨的使命,此项使命旨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并彰显文明的民族特质。这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背靠传统文化,涵养丰厚的文化底蕴,又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既要树立文化自主性与文化自信心,又要应对现实挑战,强化人才培养力度与实效,为民族复兴凝聚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书记、副院长吴积军在开幕致辞中分享了陕西省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经验,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以“接续中华文脉 弘扬中国价值”为主题,聚焦传统文化与德育一体化建设,这正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时代回应。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原国学院执行院长黄朴民认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关注的四个回归维度:一是回归综合维度,二是回归学理维度,三是回归价值维度,四是回归文明互鉴维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演讲中展现了儒家思想3000年的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他提出,儒家思想并非过时,其“变”的精神(《周易》体现)是中国文化核心,需在当代持续转化以适配时代需求。
上海开放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市文史馆馆员鲍鹏山以线上方式参加了本次论坛。他指出,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学以成人,教育是让我们去认知世界之间的逻辑,尤其是让认知我们在社会上和他人之间和整个人类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正当的逻辑关系。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董梅提出,教育的根本在于“生命教育”,应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与世界观。人格的养成是生命成长的内在动力。在中国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塑造通过“敏于感、富于情、正于性、通于思、合于道”等五个维度得以实现,这些宝贵资源可为当代青少年的心灵成长与人格养成提供深层的滋养。
陕西开放大学党委书记龙治刚以李约瑟之问、钱学森之问等重大教育问题展开论述。并依据总书记关于教育的论述,总结出“3685”口令式结构与“1234”逻辑结构,强调教师可以从经典中探寻教育目标、教育观、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学方法与实现路径,当好“引路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哲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袁祖社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一体化的一些核心概念,通过回顾建国以来的教育历史,以及概括的基本经验,分析了当前融合存在的问题。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婷从融合的必要性、融合的关键原则、核心方向三个方面阐释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融通之路。她指出,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涵养青少年品格、解决思政课困境的关键。应遵循“一体化渐进”规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设计内容。同时,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为指导,从理念、目标和实践路径三方面推动二者深度融合。
北京市海淀教科院课程中心高级教师张晓玉分享了传统文化与德育一体化的北京海淀经验:通过文本细读式、任务驱动式、跨学科融合式等课程模式,使传统文化教育从单门课程走向综合课程群。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思政教研组长、正高级教师王小鸥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特点是系统性、有效性、实践性、创新性;要求是社会观、兴趣味、高级感、有用性;方法是讲道理、摆事实、说方法、论价值。并以“红岩思政”为例,分享了学段分层策略。
罗浮山泰学学校校长沈翠雯结合学校教育实践,从“12年一贯制”的办学特色出发,分享了罗浮山泰学学校10年以来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教育经验,提供了可复制的“一贯制”落地样本,为十二年一贯制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北京市怀柔区第六小学党总支书记张小东以“《论语》智慧与当代治校:传统经典的育人新解”为主题,讲述了多年来学校以传统经典智慧治校的生动实践。他主张以经典为桥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的力量。
成都市双流区东升小学高级教师吴明渠针对“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什么时候教”四大难题,结合在校本教材编写中的成功经验,分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小学地方课程的探索经验以及实践成果。
本届论坛在西安高新第二学校举行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公开课展示活动,获得各地教师代表的一致好评。来自西安高新第二学校的温浩、吴景宇、毕艳梅、吴玉倩,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贺春秋、刘佳雯,成都市双流区东升小学的吴明渠、北京市一七一中学的周容,河南省新密市金凤路小学的徐丹阳现场展示了六节传统文化课。程光泉、吴晓云、张晓玉老师进行了认真的讲评。
来自全国十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学校的十位书记校长在会上介绍了他们的经验与做法。论坛进行了优质课和优秀论文颁奖。

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程光泉、北京师范大学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吴晓云、北京市东城区有学艺术文化交流中心主任肖滔滔主持。论坛秘书长程光泉在大会总结中指出,随着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的“到2025年基本形成传承发展体系”目标如期完成,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未来十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明确目标任务,聚焦改革重点,拓展实践路径,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的发展格局。本次论坛全面展示了近年来我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所取得的长足进步,由传统文化进校园到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标明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不断进入新的境界。期待专家学者、广大教师、教研人员等共同努力,一起推动全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克服困难,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