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纪念齐振海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为纪念齐振海先生百年诞辰,缅怀先生的学术思想与精神品格,探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11月24日,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真理、价值与文化:面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纪念齐振海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会议。

fbd0d06a3b4642b29fe193942b8b1761.png      

齐振海先生1924年出生于山东省寿光县,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者,曾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认识论研究会会长之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哲学学科评审组成员。20世纪70年代以来,齐先生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管理哲学等领域进行了具有开创性的学术探索和研究,撰写了《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论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等重要理论文章,出版了《人为什么犯错误》《认识论新论》《未竟的浪潮》等著作,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84784ec0ba8443b4ac0266507b43b379.png

研讨会由袁贵仁教授主持。他首先从作风、品格、风范的视角,回顾了齐振海先生的一生。先生重朴实、讲气节,为人纯朴正直,为文简净平易。先生治学严谨,对学生既要求严格又充满爱心关怀,培养了一批活跃在教育界、文化界的有影响力的中青年学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强调,纪念既是“既往”,更是“开来”,作为后辈学人,要继承好先生的优良传统,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任务,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发展。

5ffe5e0902df4c56b559b80443c8fb47.png
     北京师范大学唐伟教授在发言中追忆了师生情,从五个方面总结了齐先生的学术贡献:其一,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添柴加薪;其二,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其三,率先系统地探讨人的价值;其四,创立中国式的管理哲学;其五,对现代科技革命进行哲学探索。

3d96f28057ab40d5b042178f812cad5d.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景源研究员在发言中谈到,齐振海先生是我国认识论研究的开拓者,在真理观、认识论等领域建树颇丰。齐先生师从著名哲学家艾思奇,并且以职业哲学家的身份自觉地走上通俗哲学的新路子。他的《人为什么犯错误》一书与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大众版的认识论和真理论,引起了学界和民间的广泛关注。

087deb81557b435ea251100040baeee1.png

北京师范大学韩震教授在发言中表示,齐先生是北师大哲学学科的一面“大旗”,在北师大哲学学科建设中发挥了奠基性作用。1990年12月,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被批准为博士点,奠定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科建设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辐射和培育了西方哲学、伦理学等二级学科博士点。韩震教授在发言中还追忆了齐先生的授业点拨之情,分享了他对齐先生的印象。齐先生淡泊名利,爱惜青年才俊,对于志向远大、勇于创新、勤勉认真的学生予以全力支持。

64a54cf995c14d4eb28e0b2fbd73685e.png

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张异宾教授回顾了齐振海等老一辈学者的原创性研究,并以此为参照审视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他指出,《认识论新论》等著作是结合了自然科学前沿知识的创新之作,“认识工具”“认识的模糊性”等表述与胡塞尔、波兰尼等哲学家的思想有相通之处。纪念齐振海先生既要整理和宣传他的论著与故事,也应该把他喜欢做的东西继续做下去。

7ccfa7d9a9184245a371a40eac9aacd5.png

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回顾和感念齐振海先生。作为认识论研究者,他认为,齐先生在现代认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对真理的探索和对错误的反思;第二,自觉反思自然科学的前沿发展;第三,把认识论与价值论理想信念等研究相结合;第四,管理哲学方面的实践与运用;第五,构建了认识论研究的创造性体系。欧阳康教授指出,齐先生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的哲学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c424074da0d438cb0d657473d7c6759.png

南开大学哲学院王南湜教授在发言中表示,齐先生是前辈学者中的“高人”,这个“高”不仅是说齐先生身材高大,更是说他学问高深、人品高洁。在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时,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齐先生基于现代科学进展视野的见解,对于问题的解决往往极富启发意义。王南湜教授还回顾了齐先生在其博士论文评审中的点拨之情。他在发言中强调,齐先生的评审意见,尤其是在逻辑的严谨性方面的指正,使其受益匪浅,影响了他的后续学习和研究。

c47372ef384145619787b2fe8dadeaab.png

北京大学丰子义教授表示,齐振海等老一辈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完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认真总结。要在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其主题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第二,需要在主题下抓住论题;第三,需要形成新的术语、概念和命题,并融入到理论体系;第四,需要将经验上升到理论,并通过理论反思经验;第五,加强不同哲学之间的交流,推进古今中外哲学的融合。

7b30d157a3d4432992763581ed0d1e98.png

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理解”展开阐述。他指出,“传统文化的自我理解”问题在近代中国演变为一个关键问题。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近代中国必然要积极对外学习,也已经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下,中国学术面临关键的转折点。中国学术要经历文化结合的锻炼,摆脱学徒状态,获得自我主张,在此基础上重建中国文化的自我理解。

959cd86f44e1435685a5f239f0dabf9d.png

北京师范大学杨耕教授回忆了齐先生的教诲,表达了对齐先生的感念之情,总结了齐先生的学术贡献。围绕《认识论探索》一书,杨耕教授表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仅要研究认识的过程及其规律,而且要研究知识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即形成实践理念;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历史观密切相关,没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人的本质和社会本质的科学解答,就没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解答;人的认识过程始终贯穿着价值原则,尤其在历史认识中,不存在没有立场、“价值中立”的所谓的历史认识。这三点是齐振海老师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重要贡献。

88345ab0c8884a88b5420b6678d5d501.png

中央民族大学邹吉忠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齐先生是由科学而哲学,始终保持着科学的谦逊和严谨态度。齐先生将“求实”“求是”“求真”“求新”的科学精神贯穿到哲学研究之中,在认识论、管理哲学、价值哲学和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等领域积极探索。当代学者应当在解放主题中认识真理,在价值发现中确立主体,在文化主体建设中推动科技的自立与自强。

d53ed10985cb47efbd0e7aeec5a71367.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方军编审表示,齐老师留给我们最大的哲学遗产,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定信仰和执着钻研精神。齐老师培养提携后学、鼓励年轻学子不断探索。他对新事物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热切地关注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对社会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影响,他晚年主编的《未竟的浪潮》一书,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问题的敏锐观察与思考。今天我们纪念齐振海先生,就是要光大他的哲学思想、哲学精神和哲学品格,更加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更加自觉地担负起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责任,更加敏锐而深刻地回答新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

684a97b0115b455fa04dee0390fc845a.png

北京大学仰海峰教授在发言中表示,齐先生的认识论研究有两个重要层面:其一,关注规律本身与思维方式的构建,尤其是在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交叉领域,强调跨学科合作对学术发展的推动,特别是自然科学成果对于认识论研究的意义,这也是当前认识论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其二,提出历史认识的问题。在认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认识的历史性建构问题,即“认识”根植于历史性社会存在之中。认识论的研究一方面与历史观的研究具有统一性,另一方面认识论的反思必须结合对认识的社会存在基础的反思才是彻底的。

78d8088da5c54b77974df6eda37d9d7e.png

吉林大学贺来教授回顾了齐振海先生与高清海先生之间的深厚友谊,总结了齐先生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独特品格。齐先生的哲学思考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紧密相联,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具有深层的同步性。面对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要求,齐先生带着“思想自我”在说心里想说的话,努力以哲学的方式为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奠基开路。当代学人的研究也许在形式上更加符合现代学术建制的专业化规范,但却可能因此失去了哲学本源的活生生的力量,陷入了某种精致的平庸。齐先生把哲学思考扎根于社会历史深处所体现的思想担当和理论使命感,所表现的精神的理想主义和英难主义底色,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c0d6f3202f084a88987118d2d0100d6a.png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崔新建教授追忆了跟随齐先生学习和工作时的情景。齐先生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必须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做研究一定要研究新问题、敢于提出新观点,同时还要让人看得懂,不能堆砌囫囵吞枣、消化不良的新名词。他要求学生们多组织参与学术讨论,把提交会议论文和争取会议发言作为支持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的硬要求。崔新建教授指出,齐先生的学术追求、育人思路和方法,体现了思想者的智慧、师者的情怀和达者的境界。齐先生的谆谆教诲、悉心指导和睿智点拨,不仅惠及当时,而且受益终身。

6ad971c3e7ee4f22b7bbc2345aeb8fb1.png

内蒙古大学张吉维教授回顾了与齐先生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他指出,齐老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过巨大的帮助,更在做人做事的原则上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齐老师的教导下,他逐渐认识到“做人的真实”和“为人的真诚”是为人处世和做学问的根本。齐老师强调脚踏实地、保持真实,关心学生的学术进展和个人成长,展现了学者的宽广胸怀与责任感。张吉维教授认为,齐先生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北师大的精神,即深度的学术思辨与人文关怀相结合。齐先生的教育理念也已经被弟子们继承了下来,并且将继续传承下去。

b865f05298e140d985043a8530f8070a.png

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指出,齐振海先生为人治学朴实率真,有强烈的社会关怀,总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中探究和解答时代之问。齐先生的治学精神和方法启发我们结合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继续探讨传统的基础性问题和新的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如:第一,重新思考和看待基于自然和人的生命本能的“自发性”与人越来越高的“自觉性”之间的关系,尊重和引导自生自发的活动;第二,历史地、动态地、多角度地探讨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关系,开显人与社会的多种可能性与丰富性;第三,重视研究基于生活实践的经验世界、思想世界与精神信仰世界之间的关系,推动它们之间的良性循环。

0d9ac3f072404ecc8c5fec4fdb3be4ec.png

中国教育报刊社连保军编审深情回忆了齐振海先生对他的谆谆教诲,表达了思念和感恩之情。齐先生生活朴素,家中满是书籍报刊,晚年仍然关心学界动态,关心学生工作、生活、家庭,鞭策学生严谨治学。连保军编审表示,毕业后虽未继续从事哲学研究工作,但仍然深受齐先生的思想与行为风范的影响,齐先生给学生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4d1e7b635eb3499da5174cb6f2dbb481.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贾红莲编审以“齐振海先生的治学精神”为主题展开发言。齐先生学术研究涉猎广泛,但始终坚守着作为哲学家的家国情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物史观为根基,关注国家发展,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形成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和探索。齐先生一生都坚持着“科学无禁区,科学无顶峰,科学无偶像”的学术方法。齐先生的治学精神启发大家做学术时要坚持两点,即“不敢不读书,不敢不思进取”。

eeb4e75896b54b8bbda480ec6aa59c29.png

北京师范大学兰久富教授在发言中回忆了与齐振海先生相关的轶事,深切感念齐先生在学习及生活方面无微不至的关怀。齐先生关怀每一位学生,鼓励基础薄弱的学生勤奋向学。在指导学生撰写文章时,齐先生逐字逐句深入分析,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文风。在教学中,齐先生坚持民主理念,协助同学们实现自主成长。齐先生的学术精神彰显求真务实之特质:求真,就是追求真理;务实,就是关注现实。正是在齐先生的带领下,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80615cd46d424843acd966ecf0e44ec0.png

湖南师范大学贾旭东教授回顾了跟随齐先生求学的经历,强调恩师教诲使其受益终身。贾旭东教授表示,齐老师将数学与认识论结合的学科融合思想、将哲学理论转化为观察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论、为人踏实低调和严谨治学的导师风范,是他从事文化发展理论研究、文化政策和文化法律等实际问题研究始终坚持的思想和方法论,齐老师是他为人、治学和指导学生始终坚持学习的楷模。

ca1cfbe6994143e8b01a3c32d6d15dde.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罗文东研究员回顾了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读本科和硕士的求学经历,阐释了齐先生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研究的重大贡献。他指出,齐先生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经济与社会生活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三者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学界同仁应全面梳理齐先生的学术思想,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先导和精神动力。

af7228056edb4116ae5e6a5ba4957247.png

陕西师范大学寇东亮教授认为,齐振海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风范,蕴含深厚的现实关怀和崇高的使命意识,彰显了老一代学人做学问、做事、做人的高度一致,是我们后辈学人砥砺前行的时代标杆和精神动力。今天,我们纪念齐振海先生,不仅要致敬和学习齐先生的学术成就,更要敬仰和传承齐先生的高尚人格。我们需要沿着齐先生开启的学术之路,以更加严谨和务实的态度,努力探索新时代的真理、价值和文化诸问题,不断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做出无愧于时代的真学问,成为人民需要的真学人。

65c56861921842d58241013d76fecee4.png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胡长栓教授从齐振海先生的学术思想与人格风范出发,分享了自己对齐先生哲学理念的理解。他强调,齐老师的哲学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充分体现了中国学者强烈的使命意识,这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作为学者,应当坚守真理、彰显学术独立精神与道德气节。胡长栓教授进一步肯定了学术研究中实事求是的学风,强调以细节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纪念齐振海先生不仅是对其学术成就的致敬,更是对其高尚人格的传承,激励后人以更加严谨和务实的态度推动学术发展。

339b6ca9ace8417f923baab09710099d.png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原理教授在发言中表示,齐振海先生是国内最早进行管理哲学研究的学者,在管理哲学领域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她认为,齐先生的管理哲学思想深刻认识管理活动的本质,强调价值在管理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富有创造性地将价值论引入管理哲学,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管理价值论的初步体系,不仅为中国管理哲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也为社会主义管理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齐先生“管理哲学”的观点和论述对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建构中国自主的管理哲学知识体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0cf280975ce4351a34f78a558ceead1.png

陕西师范大学袁祖社教授回顾了他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求学经历以及齐先生在其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帮助。他强调,每一个时代都有特殊的时代问题,但新一代学人需要坚守和发扬老一辈学人的优良传统。选择哲学为志业,就要敢于说真话。老一辈的学人塑造了中国的学术版图,勾勒了学术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做学问要求“真”。“真”是学者的风骨和气节。只有具备“真”的精神,才能回应“真问题”,做“真学问”,才能“文章不写一句空”。

c188e479d2cd4ba1a5beb7c00d26d0e0.png

北京交通大学施惠玲教授在发言中回忆了齐振海先生的朴素生活,探讨了延续认识论研究的可能路径。她表示,齐先生的文章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面对改革与探索,当代学者或许可以从政治权威和政治权力的关系入手,继承齐先生的治学精神,推进当代认识论研究。

f0e2e876fddd46debe373801c7772b53.png

中国人民大学沈湘平教授回忆了同齐先生的交往,分享了自己博士论文答辩前后的趣事。沈湘平教授谈到在读书和工作中对齐先生的印象:一是“真”,对革命真理的执著,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二是“诚”,齐先生待人真诚,正直而温暖、宽容而严格;三是“圣”,齐先生自拔于流俗,格外通透,臻于智慧境界,宽厚而深邃,呈现出一种圣贤气象。

9e82b87294b8400aab158f2f0d534892.png

中国人民大学侯衍社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齐先生的风范和品格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代学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和继承齐先生的精神:其一,不懈探索、追求真知的精神;其二,面向问题、知行合一的治学品格;其三,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其四,诲人不倦精心育人的大师风范。

42d2fda5192d4cbd9432ed3b540f383b.png

山东师范大学贾英健教授回顾了他在师大的求学生活,感谢母校对自己的培养、呵护与支持。他指出,齐先生等老一辈学人开创了鲜活的学风,勾勒了师大哲学学术研究的方向。齐先生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继承和发展了齐先生朴素求真的学风,奠定了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风格。

7b9ba24c2d0640eb8d317ff3a50da616.png

上海交通大学的邢云文教授回顾了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术成长以及在此过程中与齐振海先生在博士生面试时的相遇场景,再现了其在同学们心目中高大温暖的形象。邢云文教授指出,齐先生厚重朴实的学术风格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是他留给中国教育界的宝贵资源。

263a3b4f81ce4ad2a306de5b22d4ee8b.png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向东教授最后发言。他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了感谢,认为此次研讨会深化了对齐振海先生学术贡献、学术精神及其时代意义的理解与认识。齐先生是改革开放后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奠基人,推进了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齐先生是我国认识论研究的开拓者,塑造了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传统;齐先生是北师大哲学学科的大先生,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优秀人才。吴向东教授表示,我们要学习齐先生的精神品格,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争做“四有好老师”;继承齐先生开创的学术传统,注重问题意识、经验反思意识、开放意识;弘扬齐先生的学术精神,创造自由探索的学术文化,共同推进中国哲学的教育和研究事业。